1.葵涌河流域碧道建設工程本次碧道建設總長15.24km,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安全系統工程、生態系統工程、慢行系統工程、服務系統工程、燈光系統工程、文化系統工程、標識系統工程、水城聯動系統工程等。
2.新大河流域碧道建設工程本次碧道建設總長8.19km,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安全系統工程、生態系統工程、慢行系統工程、服務系統工程、燈光系統工程、文化系統工程、標識系統工程、水城聯動系統工程等。
擁山濱海、人文與自然景觀緊密交融的世界級海洋中心城市。
深圳坐擁 1145 平方公里海域面積和超過 280 公里海岸線,擁有前海灣、深圳灣、大鵬灣、大亞灣和深圳河“四灣一河”,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是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前提和保障。
深圳最后的桃花源,擁有深圳最豐富的山林資源和最長海岸線。
海岸:海域面積 305 平方公里,約占全市的四分之一;海岸線長 133 公里,約占全市的二分之一,其中自然岸線占比逾 60%。
優越的自然格局:三山夾兩灣,山海資源豐富:
西拓東進,大鵬新區是破解城市空間發展瓶頸的突破口。
加大對東部資源配置力度,提前布局更多具有顯著帶動功能的重大基礎設施《深圳市實施東進戰略行動方案》(2016-2020 年)
通過措施及技術,實現對雨水的”截”、“源“、”流“、”排“、”匯“的功能,穩固實現水安全,充分發揮區域綠地和河湖水系對排水系統的支撐作用,推進以骨干河網為骨架的市域行洪通道建設,通過碧道建設聯通山河水脈,形成區域水網,將山體和城市匯水合理有效引流入海。
依托區域的生態資源要素,構建全域生態系統,促進城市生態功能的提升。構建生態系統,形成藍綠共生、水城交融的生態格局,微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,為動物提供棲息地及遷徙廊道,大鵬碧道是自然生態和人工生態的融合,通過碧道建設將自然生態向肥城市空間引入。
以深圳市的發展脈絡為依據,結合碧道設置水文化設施,發展水文化體驗活動。響應深圳文化創意之都建設,在滿足安全的基礎上,將沿干流、一級支流,臨近濕地公園等人群聚集地的水閘、泵站等水工設施改造和提升,打造一條與時間文化創意接軌的休閑走到。將地域文化特征,通過碧道的系統設計,使之成為地域文化展示的驛道。
結合城市更新及近期重點建設項目,打造一系列濱水特色產業空間,推動碧道沿線產業轉型升級。激活濱水空間活力。將濱水公共空間向城市打開,碧玉道建設形成毛吸收作用向城市空間形成反滲透,促進各個地塊的聯動。
圍繞河、湖、海打造兒童能嬉戲、老人能散步、青年能休閑、外賓能感知高品質的活力碧道休閑網。碧道網絡和城市、山體、濱海的慢性系統相互聯通,形成多維聯通的公共空間體系。
筆架山、排牙山、犁壁山 三山環繞,西邊洋河、三溪河、葵涌河水系穿城。
葵涌位于大鵬新區的北部,片區坐擁馬巒山 、排牙山 、七娘山 、大鵬灣 、龍歧灣“三山夾兩灣 ”的格局 ,有著得天獨厚的區域生態景觀資源
新增慢行道增加標識系統、服務設施、綠化修復等
新大河位于大鵬半島中部的南澳辦事處新大社區,東臨亞灣 , 南與七娘山緊鄰,是大鵬半島南部地區(南澳城域)的門戶。從新到深圳市中心車行距離 約 60~70 分鐘,到龍崗中心區約 70 分鐘,到葵涌鎮約 20 分鐘。
新大河起源于南澳鎮青山,自南向北,注入大亞灣。流域內有大小支 5 條, 小Ⅰ型水庫(香車水庫) 1 座,水庫控制流域面積 2.89 k ㎡,總庫容 428.26 萬 m³ ,主要功能為供水、防洪。流域內大部分土地林,另有少量農田和海濱地,地形結構較為復雜。
新增慢行道增加標識系統、服務設施、綠化修復等